首页 > 景区新闻 > 详情

佛教的起源


时间:2020-03-31 14:02:10

    佛教起源于印度,由乔达摩•悉达多(约公元前565-前486年)创建,也就是佛教祖先释迦牟尼,他主张主张用自我解脱的方法消除烦脑,佛教的创立,实际上是给我们当时的劳苦大众拥有一个精神寄托,倡导那些上层阶级从善,倡导大家以和平的心态相处。

    其实佛是古代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象征,也是为了缓解自身对不可知世界和强大自然力量的恐惧的心理慰藉。
佛的出现就像是企业的形象代言原理一样,在他的身上,充满的是善良、慈爱、平等、公正等人们最向往的统治者特征。佛界是已经被神化的封建君主制度美好愿景的描述,也是让人民大众心甘情愿接受统治的工具之一。当然,这并不是佛概念出现的初衷。


    首先,我们要持有一个公允的态度来衡量。

    比如,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传教士和修女鬼混就断然否认圣经的教义,也不能因为有些出家人不如法和不持戒律(实际已非出家人)就排斥佛经的教义,对于道教也不能以有人请仙画符等谋利行为而拒绝深入道经。权且称呼都是宗教吧,宗教也只是一个名字。更进一步来说,不能因为有犯罪或者个人不能理解的存在,就得出这个国家的法律不完善的结果,这个不是互为因果的。静下心来,我们衡量一下自己的知见起源,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知,是自己亲自尝试体会而得到?还是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灌输影响而得到?仔细想一想,我们就会有一个符合客观的真实答案。还有一点,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,就说这个法义是错的、是不完美的,这种心态其实是我们贪图捷径的投机表现,过于强烈就成了废因执果的习气。

    其次,宗教也好,哲学也好,心理学也好,我们可以尝试深入研究其解决人类烦恼的方法,然后在诸多方法上进行对比,看谁获得的轻安和解脱更为彻底?什么方法才是更为彻底的放下?如果我们戴着有色眼镜(先入为主的知见观点)看这些,我们的结果也就变得不真实,因为总是脱离不了先前的知见障碍,如此认知的事物,充其量只是自以为然的阿Q心态。怎么办呢?暂时收起或者保留一下自己的有色眼镜,放下所有知见,用空杯的心态,敞开心量,如此审视,才较为客观真实。

    第三,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永久的快乐和轻安,从究竟彻底的意义上说,如果这个快乐不是永恒的,只是因缘具足才有,那么这种快乐就不值得我们枉费精虑去追求、去执着,否则我们耗费一生的精力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梦。是不是我们就因此而放弃生活?绝对不是,放下不是放弃,而是学会放下过去的悔恨,放下现在的怨言,放下将来的忧虑,从而让我们更有精力地做好眼下当前的事情,这也是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,谁能把握住现在的自己,谁就能拥有美好的未来,如是因,如是果,这就是佛法,佛法很务实。

    第四,佛法不是唯心,也不是唯物,而是“不二”,是超越任何二元的事物观念,也不是“一”,因为有“一”,就有“非一”,可否领悟?如此推理,佛法不执着有神论,也不执着无神论,因为有和无已经落入二边之见。但是不执着不等于不说,故此佛经中也有不少地方说到神。一般佛经以中道的观点来说神通,皆为宣法之方便,若有人执着于玄学,是为心灵解脱障碍之一。称呼不过是人类造作的一个名词,看所包含的意义有没有涉及到才是关键。佛经中有“心外求法即为外道”之言,此处的外道毫无贬低之意,而是在说明倡导学佛者要向心内问法之意,佛法主要谈心法,不执着于教徒或非教徒之名相(莫将不执著歪曲成不可以说)。

    第五,信别人不如信自己。我们常说的信佛,不是指依赖佛,而是指相信依照佛陀指引的方法,我们也一样可以解脱,一样也能做到佛陀那样的智慧和慈悲。佛陀什么都不是,只是我们的一位老师而已。佛陀不是万能的,佛只是正遍知,无法超越因缘而度人。常说的拜佛也不是指崇拜佛,而是表示感谢和尊敬我们的老师之意,在这个恭敬的动作中,可以去除我们的傲慢心,这也是一种修自己心的方法。佛说一切法,为度一切心,若无傲慢心,可以不用拜。

    第六,自古到今,很多政治家都想利用宗教来为自己服务,以便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。而有的宗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扩张,苟延残喘,变相迎合,最终落入可悲的地步。宗教一旦参入了政治因素,就多少脱离了原始的味道。所幸的是,指示宗教起源的书籍尚在,只要我们深入阅读,就不难分辨出如今的宗教有多少偏离。佛经让人破除是非人我观念,唯一涉及到国家的是,在上报四重恩中,有一国家恩需要我们发心报答。善待自心,以一颗感恩之心来生活,这就是佛法。

    第七,释迦牟尼通过自己的修证发现了佛法,而不是发明创造出佛法。佛法因烦恼而起,若无烦恼,佛法则无用。佛说一切法,为度一切心,若无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。既然是以因缘而起,也就会以因缘而灭。此有故彼有,此无故彼无;此生故彼生,此灭故彼灭。如果一个人能够活得坦坦荡荡,心无挂碍,安住于当下之事,保持一颗平常心,做一个本分人,实实在在回归当下的自己,这个人是不需要学习佛法的,因为没有烦恼。当然,有了烦恼也不一定非要学习佛法,比如心理学,哲学,养生学,道法,基督等,但是当你深入研究后,你会发现,论堪破烦恼之深、道明烦恼本质的,佛法为最。